87岁的王永炎院士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,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,在2017年还被授予了“国医大师”这一荣誉称号。从医多年,王永炎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,是是中医药行业的领军人物,而其主要的研究方向,是中医药防治中风、老年痴呆等脑病的预防和治疗。
图片
王永炎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,于1938年9月29日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,祖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眼科大夫,父亲也精通医理、擅治杂病。幼年的王永炎,耳边常响着汤药的咕嘟声,眼前常映着药柜里密密麻麻的草药标签。邻里乡亲谁家有个头疼脑热,都会来家中求医,那时的王永炎虽年幼,却已对“望闻问切”生出朦胧的兴趣。
孩提时期的王永炎喜欢在诊桌边看祖父抓药、开方,听父亲与病人交谈中阴阳寒热的辨证,耳濡目染之下,他早早便学会了分辨常见的草药气味,也知道“肝开窍于目”、“中风多由气虚血瘀”这些当时同龄人听不懂的话。
有一次,王永炎在父亲问诊缠着他询问道:“舌头发紫就是血瘀”、“病人怕冷就是阳虚吗?”为此,他还悄悄翻阅了家中的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。父亲笑他“毛孩子懂什么”,却也悄悄多留了些医书在他书桌上。可以说,从孩童起步,他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图片
而真正让王永炎立下志向从医的,是十岁那年,他亲眼目睹了隔壁热心肠、嗓门大的大娘因中风活生生丢了性命。当时,王永炎正在院子里玩耍,忽然听见隔壁传来一声惨叫,紧接着就是锅碗落地的响动。他跑去一看,只见大娘倒在厨房门口,嘴角歪斜,半边身子瘫软,说不出话来,只剩一双惊恐的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中风,父亲和镇上的西医都束手无策,既没有先进的设备,也缺少系统的诊断,最终大娘病情越来越重,在眨眼之间离开人世。这是王永炎第一次见识到中风的可怕,后来他考入北京中医学院(现北京中医药大学),进入临床学习,也先后见到许多脑中风患者猝然离世。
脑中风,医学上也被称为脑卒中,是一种致命性心血管并发症,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、或因血管堵塞而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疾病,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类型。中风发作时往往来势汹汹,患者可能会迅速出现言语不清、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猝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直接危及生命,一旦发作就意味着九死一生。
图片
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,其发病率和患病人数均相当可观,每年新增约250万,不仅是造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都首位,还是造成成人残疾都主要原因。因此,中风的预防大于治疗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心血管基础疾病都是中风发病的高危因素。
而在中医理论中,中风并不是现代医学中单指的“脑血管意外”或“脑卒中”,而是一个具有广义内涵的病名,可分为多个证型,比如风痰入络证、气虚血瘀证、痰热腑实证。王永炎院士便对缺血性中风进行了系统性的临床研究,总结了证候演变、辨证治疗和调摄护理的规律,强调中风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。
此外,他还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的痰热证和痰热腑实证,设计并研究了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。在新药研究方面,还研制了“痰热清注射液”、“苁蓉益智胶囊”、“脑栓通胶囊”等。中风急性期若辨证准确、开窍及时,能有效控制病势、防止闭证转脱证。王永炎院士的方法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,大大减轻了中风患者的病残程度。
图片
王永炎几乎将自己半生都投身在中医药行业中,他也帮助过无数走投无路的心脑血管患者重获新生,其中一个病人让他尤为深刻。这位病人叫胡志,58岁,是一家工程公司的项目总监,自五年前体检查出高血脂后,他便严格遵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,每年定期复查,血脂指标一直维持得很好。
可谁也没想到,2016年春节刚过,他竟突发脑梗,右手握笔不稳、言语含糊,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。虽经溶栓治疗转危为安,却留下了轻度的语言障碍,胡志生百思不得其解,明明他吃药、饮食都控制得很好,为什么还是中风了?
医生建议他继续巩固降脂治疗,保持现有方案,但半年后,他在家休养期间竟又一次突发短暂性脑缺血,左侧肢体无力持续十几分钟,CT显示为小血管堵塞。胡志在在鬼门关走上了一遭后不由庆幸自己福大命大,但又心有余悸,他开始怀疑脑梗到底能不能预防,若是再复发一次,他可要怎么办?
图片
辗转求医无果后,胡志带着厚厚一摞检查报告找到了王永炎院士,而一进入诊室,他就忍不住红了眼眶,哭道:“我不抽烟、不喝酒,每天跑步五公里,还极其注意控制饮食,三餐清淡,油盐和肉类从不敢多碰,可为什么还是防不住中风呢?”王院耐心翻看了他的血脂记录、用药史和影像学报告后,并没有急于下结论,而是详细询问了他的作息、饮食、睡眠、家族史等生活细节。
经过全面辨证,王永炎指出:“血脂只是表,血管是里。你虽然血脂达标了,但血管却长期慢性炎症状态,内皮功能障碍也没有解决。血脂只是冰山一角,真正的风险藏在你看不见的微炎症反应、夜间交感神经激活、甚至清晨血压激增上。你过去是过于关注降指标,却没有注重整体观念。”
于是,王永炎为胡志制定了一套中西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案,并叮嘱道:“像你这种情况的病人其实我也治疗过很多,你放心,你按照我这套治疗方案去做,如果能够坚持,三个月内稳定斑块、控制病情肯定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。”
图片
胡志虽然觉得这位名声在外的专家说这话有些过于夸大,但他已经走投无路,还是按照王永炎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身体。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,坚持三个月后,他身体还真有所好转,头不晕了,去医院复查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原来薄了0.2mm,脑供血也较前改善。此后两年,他也再未出现任何中风先兆。
在临床上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,王永炎深刻认识到脑中风的防治绝不能仅仅依赖手术和药物,更要依靠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。西医重视手术溶栓、抗血小板、降压调脂,而这些措施虽可应急,但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复发。王永炎强调:“中风之病,起于肝肾、成于气血、陷于脑络。”他总结了临床经验,终于找到了防治脑中风最好方法。
在一次公开讲座上,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声音发颤的询问王永炎:“王院士,我儿子今年42岁,没三高,身体比我还结实,一个月前骑车回来突发中风昏倒,到现在还瘫痪在病床上……您能不能告诉我们,中风到底该怎么防啊?”一时间,其他人和记者都纷纷附和。
图片
王永炎一瞬间沉默,随即轻声道:“这正是我讲的重点——现代脑梗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。很多人以为控制三高、不碰烟酒、注意饮食、勤锻炼就能够预防中风,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。我常常跟病人说,除了按时吃药,还有这三件小事十分关键,对防治脑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,坚持一段时间,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……”
第一件小事:是管住“早上那口气”。王永炎反复强调,中风高发时段就在清晨,很多人早上起床时,血压突然升高、心率加快,而此时如果猛地起身、洗冷水脸、上厕所用力,恰恰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。这并非迷信,而是有大量生理学依据支持,夜间人体交感神经处于抑制状态,清晨时激活反弹,易造成血压突升,而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使斑块破裂,诱发血栓形成。
因此,他建议患者在清晨醒来后,“醒三分,起三分,动三分”,即醒后先静躺几分钟,慢慢坐起,再慢慢下床活动,保持血压平稳过渡;尤其老年人,更要养成晨起缓慢、温水刷牙洗脸的习惯。
图片
第二件小事:是调顺“情绪这口气”。王永炎指出,七情内伤、肝阳上亢,是中风发作的常见诱因,尤其是情绪暴怒、惊恐、忧郁时,体内气血逆乱,血压急升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,长期焦虑、愤怒、压抑等情绪,会激活人体的“应激反应”,释放大量儿茶酚胺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,诱发斑块不稳定。
中风,并非仅是“饮食病”,更是“情绪病”。王永炎在临床治疗中,常常给患者开出一味“不写在处方上的药”——安神养心。他倡导每日静坐5分钟、腹式深呼吸、听缓和音乐、睡前泡脚等方法,帮助调畅气机、疏肝解郁。他甚至曾建议一位脑梗高危患者,每天早晚写“感恩三件事”,一月后焦躁明显改善,血压波动也趋于平稳。
第三件小事,是打通“舌尖上的微循环”。不少患者控制三高,却依旧复发脑梗,本质是血液仍“浓、黏、凝”。西医讲高凝状态、中医讲痰瘀互结,二者殊途同归。王永炎强调,要重视“舌尖上的养护”,通过饮食调节微循环。
图片
他经常建议脑梗患者每日适当饮用“三饮一汤”:淡竹叶菊花茶清热降压,丹参麦冬茶活血化瘀,山楂陈皮茶降脂理气,另外坚持每周三次红豆薏仁汤,健脾祛湿、防止痰湿生瘀。这些方子虽简,却是他多年临床总结的经验方。关键在于坚持,而非短期速成。
参考资料:
[1]于智敏.王永炎院士治疗中风病经验撷萃[C]//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.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.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;,2012:283-287.
[2]李梢.王永炎院士从“络”辨治痹病学术思想举隅[J]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2002,(01):43-45.
[3]情系患者妙手回春——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研究院教授王永炎[J].紫光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牛达人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个人代理-配资实盘-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